记录点点滴滴,留下回忆。

9月13日上午11点就到保利剧院开始排队买场刊了,连看大龙版和濮老师版两场,虽然有一点点疲惫,但是对两组卡司有了一个直观的对比,也对剧情有了更深的理解。

演员方面:

13日午场演员:德龄/黄慧慈,慈禧/江珊,光绪/郑云龙,皇后/王皓,李莲英/王雅迪。

13日晚场演员:德龄/黄慧慈,慈禧/卢燕,光绪/濮存昕,皇后/吴杰,李莲英/高阳。

江珊老师的慈禧看上去比她本人脸胖很多,可能是化妆的效果吧。听说江珊老师前两天扭到脚了,所以今天就没穿花盆底。江珊老师初次演太后,扮相十分貌美,演技也很棒。因为我没看过江珊老师以前的戏,但还是被荣禄去世那一段江珊老师带着哭腔的“念”所打动。

卢燕老师的慈禧,虽然年龄的原因使得卢燕老师不得不大多数时间坐着演,站起来走动的戏都需要人扶着,但卢老师每一次开口都是平淡的语气中透露出威严霸气,听起来她就是那个在宫里经历过风雨的掌权者。“看着腻歪”“姐儿俩”“看看去”等这些北京话口语词的应用,让慈禧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的饱满,更加信服。我在看之前会好奇卢燕老师和荣禄的戏会怎么演,现场完全看不出两人的年龄差,虽然少了那段“你家是不是府里一早就装了电灯”“我也是个女人需要人疼爱”,但一点也不违和。

濮老师的演绎,我个人觉得有点太中气十足了,完全不像是已经被囚禁十年不得志的光绪,如果去演康熙乾隆完全ok。他在向慈禧递奏折的时候的坐地哭闹体现出了那种绝望,而且我发现濮老师是真哭,下一场戏德龄找他的时候他还在吸鼻子。德龄教他跳舞他一脸紧张、故意跳错踩脚这些小细节好评。从扮相上来讲,濮老师当天没有画眉毛,瓜皮帽有些小。另外一点,濮老师的台词与字幕有一些出入,虽然意思是相同的,但我觉得很有可能是濮老师台词没有记牢,尤其是那句“从今天起我不再与你说话”我认为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效果。

郑云龙演的光绪虽然定妆照上不太聪明的亚子,但现场看真的是玉树临风,去年看到有人评价他 “身上兼具潦倒艺术家和翩翩贵公子的双重气质,以及一副充满脆弱易碎感,极其容易精神分裂或者得情绪病的病秧子长相”(不知道出处,侵删),还觉得不理解,如今发现说的真对,他真的很适合光绪这个角色。看过多场的朋友们都说他进步很大,抛去粉丝滤镜,我觉得大龙表现是很棒的,但台词方面还是需要下功夫,有些词语读的太快会吞字;动作方面,有时候走得太快就没有了古代人的那种风韵,还需加强。大龙说英文超级可爱的。

德龄一直由黄慧慈老师扮演,黄老师很厉害,演了十多年了依然可以将少女的天真与娇俏演的很到位。饰演荣禄的王继世老师和饰演裕庚的王世文老师也非常厉害,很有大清官员的味道,荣禄面对慈禧有一点害怕也有疼爱,裕庚面对女儿和家人的时候都是很慈祥的。

皇后的演员王皓,声音听起来柔柔的,但执法的时候一点也不手软,加上对德龄的吃醋情节,我觉得形象很丰满,而且她的小酒窝像极了许晴,符合我对皇后的那种想象。吴杰的皇后我只看到了心机与狠毒,与长寿两人狼狈为奸,甚至觉得那段对皇上的哭诉是刻意卖惨。场刊上显示长寿只有一名演员,但我觉得两场的长寿不一样,晚场的长寿明显声音更尖一些,更“坏”一些。

综上我更喜欢午场的那一批演员。


最后要表扬导演对场景、人物动作的设计,真的太精妙了
1. 首先是大家都说到的日晷,皇上绕着柱子转的时候我流泪了,这个动作显得皇上超级孤独寂寥。
2. 每次有人觐见,太监的传报声一层一层的,从剧院的不同地方传来,很有宫廷的空间感。
3. 荣禄说完遗言站上移动地板退场的方式也体现出他与慈禧阴阳相隔。
4. 慈禧去世之后的车轮声我个人理解是对前面慈禧要坐火车的剧情的照应,同时也是历史的车轮。


剧组的服化道必须要表扬,每件衣服都超好看。尽管皇上的衣服都是明黄色的,但还是有不同的款式。不知道为什么大龙版的皇上最后祝寿的时候不戴朝冠。

剧本里的剧情删减了很多,比如德龄学礼仪、有关福祥的情节、William名字的来源(因为剧本是公开的,也就不算是剧透了),本来德龄要唱的《我的太阳》也改成了《爱的礼赞》,导致此次话剧看起来有一些不完整,让观众有一点疑惑德龄为什么最后说李莲英是个奴才,为德龄指婚的情节也是有头无尾。

不少人批评剧本太玛丽苏了,但我认为舞台上的作品是需要浅显易懂的,话剧是需要笑点的,历史上的德龄公主一定更加睿智,宫里的生活一定更加艰辛,如果全部照搬史实的话,那就成纪录片了。

最最遗憾的就是,大龙和江珊老师午场结束不唱歌TAT

评论
热度(17)